汪莲石
婺源名医汪莲石,字严昌,号弃叟。婺源县晓起村人,出生于1848年,殁于1935年左右。汪莲石出身于书香门第,家中藏书甚丰,早年业儒,学识渊博。20岁那年,因父业贾江浙,于是随父旅居,不料在夏秋间生了场病,发热久久不退,请了三位当时的名医,或以为暑热,或以为伏署,或以为秋温,叠治不愈。于是汪莲石十分生气,坚决不肯服药,过月余却也自己好了。可第二年病又发作了,经月余又复自愈。就这样折腾了三年,于是返回故里设帐授徒。1874年秋,其父亲又患病“脘腹痛呕吐”,七日后就不治而亡。于是汪氏萌生学医的念头。
他先是自学《脉诀》、《汤头歌诀》、《临证指南》、《温病条辨》等书,发现以前旅居江浙患病时所服方药,书中均有记载,遂认为书中汤方均不足为信。向其堂叔询问学医之门径。堂叔是个教书先生,对医学很懂却不靠它为生,汪氏堂叔告诉他以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为主要读本。于是他便钻研这几本经典,医术大进。
汪莲石于伤寒论,用功最勤,伤寒论自古注释者很多,由于家中藏书甚丰,于是挑出其中十种,认真玩味,选择诸家详明者汇成一书,以便后人查检。在1890年,汇集《伤寒论注》,以喻昌《尚论篇》为次序,书成没有刊行,一年后,启笥检书,发觉书被白蚁蛀烂,心中痛恨不已,因为书中还记载多年来的经验,已无从追忆!
汪莲石1894年举家迁往上海。再次追忆采释,编成《伤寒论汇注精华》。汪莲石对各家注释并不是兼收并蓄,而是采撷精华,并阐述自己的见解,实是为功甚伟。
汪氏学宗《伤寒论》服膺于舒驰远《新增伤寒集注》,临证善用经方,用药偏于辛燥,因为德学俱佳,声誉隆盛,当时许多名医如恽铁樵、丁甘仁等都曾就教于其门下。程门雪初入医门,以他聪慧颖悟的秉性,得到老师的青睐和心传,尤其对伤寒证治有深刻体验,从而形成了他行医初期用药迅猛慓悍、大刀阔斧的风格。汪氏再传弟子有黄文东、丁济万、张伯臾等,俱是中医界的泰山北斗。
汪莲石虽然行医十余年,治愈病人无可计数,可是“皆为知己所敦聘,从未悬市招行道”,说明汪氏从不挂牌,可是病人依然很多,口碑极佳!
汪氏集毕生精力著成《伤寒论汇注精华》一书。此书分六册,于庚申年(1920年),由扫叶山房校印出版,恽铁樵之族公毓龄作序,武进恽树珏(铁樵)、长沙张焘、汀州伊立勋分别题跋。此书反映了汪莲石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思想。
(查看汪莲石医案请扫描下方“经方医案小程序”二维码)
婺源名医汪莲石,字严昌,号弃叟。婺源县晓起村人,出生于1848年,殁于1935年左右。汪莲石出身于书香门第,家中藏书甚丰,早年业儒,学识渊博。20岁那年,因父业贾江浙,于是随父旅居,不料在夏秋间生了场病,发热久久不退,请了三位当时的名医,或以为暑热,或以为伏署,或以为秋温,叠治不愈。于是汪莲石十分生气,坚决不肯服药,过月余却也自己好了。可第二年病又发作了,经月余又复自愈。就这样折腾了三年,于是返回故里设帐授徒。1874年秋,其父亲又患病“脘腹痛呕吐”,七日后就不治而亡。于是汪氏萌生学医的念头。
他先是自学《脉诀》、《汤头歌诀》、《临证指南》、《温病条辨》等书,发现以前旅居江浙患病时所服方药,书中均有记载,遂认为书中汤方均不足为信。向其堂叔询问学医之门径。堂叔是个教书先生,对医学很懂却不靠它为生,汪氏堂叔告诉他以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为主要读本。于是他便钻研这几本经典,医术大进。
汪莲石于伤寒论,用功最勤,伤寒论自古注释者很多,由于家中藏书甚丰,于是挑出其中十种,认真玩味,选择诸家详明者汇成一书,以便后人查检。在1890年,汇集《伤寒论注》,以喻昌《尚论篇》为次序,书成没有刊行,一年后,启笥检书,发觉书被白蚁蛀烂,心中痛恨不已,因为书中还记载多年来的经验,已无从追忆!
汪莲石1894年举家迁往上海。再次追忆采释,编成《伤寒论汇注精华》。汪莲石对各家注释并不是兼收并蓄,而是采撷精华,并阐述自己的见解,实是为功甚伟。
汪氏学宗《伤寒论》服膺于舒驰远《新增伤寒集注》,临证善用经方,用药偏于辛燥,因为德学俱佳,声誉隆盛,当时许多名医如恽铁樵、丁甘仁等都曾就教于其门下。程门雪初入医门,以他聪慧颖悟的秉性,得到老师的青睐和心传,尤其对伤寒证治有深刻体验,从而形成了他行医初期用药迅猛慓悍、大刀阔斧的风格。汪氏再传弟子有黄文东、丁济万、张伯臾等,俱是中医界的泰山北斗。
汪莲石虽然行医十余年,治愈病人无可计数,可是“皆为知己所敦聘,从未悬市招行道”,说明汪氏从不挂牌,可是病人依然很多,口碑极佳!
汪氏集毕生精力著成《伤寒论汇注精华》一书。此书分六册,于庚申年(1920年),由扫叶山房校印出版,恽铁樵之族公毓龄作序,武进恽树珏(铁樵)、长沙张焘、汀州伊立勋分别题跋。此书反映了汪莲石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思想。